1)第八百一十三章 东洲记:我们需要这个亲戚_草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罗五桂看着煞有其事的王祭祀,还有怔忪难明的生番首领,荒谬绝伦的心绪就在胸膛里一**拱着,就觉得不呕不行。

  失散一万年的亲戚,你还真说得出口啊……

  时间拉回去小半曰,场景转到天门的浦州乡公所里,他和通事馆蔡新、范四海、桑居九、王临,以及一干官员学者和士子们都在。

  在场众人既有经手实务的专家,也有专搞大义名分的学者,“英华如何与东洲生番相处”这个议题,很快就转为“华人与生番到底有什么关系”,当然,实质就是“需要有什么关系”。

  然后就有学子援引《居延盟誓》,认为可以将其扩到东洲生番上。

  《居延盟誓》是在居延大战后,英华吸纳漠北蒙古所订立的纲领文件,确立了英华对漠北蒙古的统治权。盟誓更重要的部分,也就是为国中不少“汉粹”所抨击,大多数人也认为矫饰虚无,无甚意义的前言里,宣告蒙古诸部为华夏苗裔,与藏、苗、瑶等族共为华夏子民,与汉人同享华夏,共尊天道。

  这个盟誓是薛雪主导,内里蕴着英华处置各族事务的政治原则,也就是民族大义。国中各方对此有不同理解,主张英华该是纯汉之国的“汉粹”自然难以接受,而他们的解读也带动了一些神经敏感之人,他们就认为,蒙古人能是华夏子民,那岂不意味着满人也能是华夏子民?这不是坏了英华的立国大义?

  不过这些人终究是少数人,大多数人都下意识地将这项原则跟传统的“华夷之辨”融合起来看。入华夏者华夏嘛,既然蒙古人入我英华,尊华夏天道,那就是华夏子民,可称为同胞。至于满人什么的,他们一心要奴役汉人,自居一国,外于华夏鼎革后的道统,那当然就外于华夏。

  而热血之人和军方也很欢迎这项原则,很明显,这项原则是符合英华扩张所需的大义名分。有这项原则在,异曰英华插手准噶尔,收复乌斯藏,那都有“道义”支持。

  国中主流舆论更批驳了“汉粹”,还深度剖析了诸如苗、瑶、藏等族随同英华一同立国,一同征战的历史,认为英华不分族裔,是以鼎革道统立国,而盘石玉、陇芝兰和龙高山、格桑顿珠等各族将领对英华所作的贡献也清晰地显示,英华非一族之国。更多人还提到了盘金铃,至今大家都当她是瑶家女子,瑶人更尊其为女娲转世。

  不少“有识之士”却暗中嘀咕,嘴上说得光鲜,可朝廷贯彻的“各族互通”之策,却在推动汉人入少民之地,苗瑶少民不习汉文,不通汉律就难分沾一国之利。甚至各族土司都得仿效汉人县府,立起族老会议,明颁法令,法事读力,根底其实是推着少民跟汉人相融。

  根底是根底,但“不分族裔,天道立国”的原则却是国中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popan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